量化宽松
拉加德成,欧洲央行将评估包括汇率在内的所有信息,酌情调整工具,以找到最佳组合。我们将灵活使用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理事会同意在在12月会议上评估所有措施,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货币市场目前押注欧洲央行将在2021年6月降息10个基点。(较此前预期提前)
经济增速
拉加德指出,最近期前景恶化,病毒卷土重来带来了新的挑战,限制措施是短期前景面临的显著下行压力。雄心勃勃、协调一致的财政立场至关重要。新的欧盟一揽子计划不应拖延,刺激措施必须目标明确且是暂时性的。
拉加德指出,最新经济数据表明,第四季度经济活动(尽管还不知道是否会萎缩)明显放缓,11月份经济形势非常不利,各部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复苏失速比预期的要快,前景的不确定性拖累了投资。
通胀前景
拉加德坦言,低能源价格抑制了通货膨胀,基于市场的通胀指标维持在低水平,短期内价格压力将保持温和,总体通货膨胀将在2021年初之前保持负增长。不过她根本不认为会有通缩风险,并且一旦疫情的影响消退,需求的复苏将在中期给通货膨胀带来更大的压力。
欧洲央行已经推出了规模空前的措施支撑欧元区经济,目前并不急于采取行动,其正在进行的债券购买计划可能会让市场直到明年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平静。决策者似乎也非常希望推动政府牵头行动。
但在遏制新冠疫情的新限制措施加剧了市场对新一轮衰退的担忧之际,悲观情绪正在迅速蔓延,外界呼吁欧洲央行暗示向今年已遭遇前所未有衰退的欧洲经济提供更大、更长期支持。
这让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面临压力,她一方面必须暗示欧洲央行致力于保持超宽松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抬高市场的期望值,以免在12月即便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仍会令市场感到失望。
经济乌云密布
问题在于经济指标显示前景迅速恶化,挑战欧洲央行认为经济将在2022年底前重回危机前水准的看法。欧元区表现最弱的西班牙,可能已经重回衰退;德国的经济动能似乎也是后继乏力。
通过每月购债约1000亿欧元,欧洲央行已经将借款成本压至纪录低位,欧元区成员国借款成本之差也回到危机前水平。银行业者拥有大量流动性,它们已经以负1%借款,而且最担心的是信贷质量恶化,而非廉价资金的可获性。
欧洲央行的火力有明显局限,其最担心的通胀预期也在下滑。虽然通缩风险还不致于重返央行议程,但通胀在未来几年内可能都无法升至欧洲央行接近2%的目标。
不过,一旦欧洲央行在12月份的会议之后公布了新的经济预测,它将有可能扩大其1.35万亿欧元的抗疫紧急购债计划,并改善银行的融资条件。欧银还可能对政府施压,以确保预算支持,并最终商定久拖未决的7500亿欧元经济复苏计划。
欧洲再度成为疫情重灾区
欧盟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都已实施新的封锁措施。虽然新措施可能不像春季那么严格,但仍令人担心破产和失业激增的风险。在上半年疫情爆发伊始,各成员国采取的边境封锁措施扰乱了内部贸易。
德国总理默克尔周三表示,德国将实施为期一个月的紧急封锁措施,包括关闭餐厅、健身房和剧院,以扭转新增病例数激增的局面,这一波感染有可能让医院不堪重负。
德国财长肖尔茨(olaf scholz)在推特上表示:“11月将是面对真相的一个月。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迫使我们采取强硬措施,以打破第二波疫情。”
为了让这些措施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德国将向受到新措施打击的企业提供财政援助。根据一项新的100亿欧元(118.2亿美元)一揽子援助计划,员工人数不超过50人的企业将在11月获得相当于去年同期营收75%的援助。
法国总统马克龙周三在向全国发表讲话时称,法国将从本周开始重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锁措施,以遏制新冠病毒传播,目前疫情再次有失控的危险。新措施将于周五生效并一直持续到12月1日,措施包括:除非购买必需品、就医或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外,人们都要呆在家中。
经济背景使得眼下有必要采取更多行动,过去几周情势再度恶化,经济增长在第四季停下了脚步。欧洲再次成为全球新冠疫情的重灾区,欧盟高层敦促27个成员国政府要更加努力,加强合作来对抗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who)周二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七天欧洲通报130万例新病例,几乎占全球通报290万病例的一半,死亡病例超过11700例,较前一周跳增37%。
欧盟执委会周三提出新的税收和贸易措施,以对抗新冠疫情,并避免货品和医疗用品短缺,其表示欧陆感染病例再次上升是个“警讯”。为避免对内部市场造成影响,欧盟提议在内部边境对铁路、海运与空运货物的检验实施快速通关。
欧盟将强势应对潜在贸易争端
欧盟执委会、欧洲议会及欧洲理事会周三通过一项新的执行法,以保障一些通常由wto处理案件的利益。如果美国及其他贸易伙伴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陷入瘫痪之际牟利,并拒绝化解贸易争端,则欧盟可能会采用惩罚性关税作为武器。
根据这项计划,如果另一国家试图妨碍最终和解,欧盟将可以依据wto的小组裁决采取报复行动。欧盟已经同意一项过渡的上诉机制,将与包括澳洲、加拿大等一系列贸易伙伴达成最终判决,但当中不包括美国。